close


透過先進們的實驗,我們可以整理出並理解我們的恐懼學習,

每一種情緒經過大腦,都是一種快速有效的學習,正向情緒堆疊正向心錨,負向情緒亦同。

絲雨經常應用的手法是阻斷與重建法、置換

阿德老師文章提到的杏仁核不是吃的嘿!

特地找來了解釋文給大家參考:

*杏仁核Amygdala其一的功能是掌控憤怒的情緒和恐擊性行為。
杏仁核讓我們知道,負面情緒不愉快的一面,包括我們對死亡恐懼的來源。
杏仁核的內側,對提供生存技巧 ( 攻擊或逃跑 Fight or flight ) 。杏仁核的外側是,厭惡式學習經驗 (aversive learning experience) 的主要因素,但對正面學習經驗亦有些影響。這是所謂胡蘿蔔與棍子的理論 (carrot—and stick approach),其過程牽涉到係件性制約 (conditioning)。

引用:Wilkie Choi   NS/ NLP Trainer  ACMC 生命導師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note.php?note_id=346803233974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(接續上篇)

這樣的模型也不算是錯誤,但是, 還好隨著科技的發展,終於有人畫出恐懼的神經路線圖給畫出來了.

紐約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李竇利用老鼠研究"聲音--電擊".拜科技之賜,我們可以探索大腦.

所以,李竇知道甚麼時候聲音進入大腦,甚麼時候被整合成有意識的知覺,也知道三個重要的中繼站.

聲音在腦幹被處理,然後到視丘,然後才進入聽覺皮質區.

李竇用外科消去法,將一隻健康的老鼠逐步除去大腦的某個部位.假如你除去這個部位,他還是可以學會聲音跟電擊的連結,那麼這個切除的大腦部位就不是恐懼制約的必要條件.

當李竇切除最後面的聽覺皮質後,老鼠仍然學得會恐懼,甚至更極端,連以前沒聽過的聲音也一起害怕.所以,恐懼的學習不是發生在屬於意識的皮質層.

於是,李竇切除了視丘,然後發現,老鼠就學不會對聲音的恐懼.

但是視丘只是一個中繼站,如果傳到視覺皮質區的訊號非關恐懼,那這個中繼站之後,還有甚麼通路嗎?

*李竇用追蹤染色的方式找出從視丘出來的神經迴路,他發現它們通往杏仁核.而當他切除杏仁核後,他發現老鼠也學不會恐懼.

李竇的實驗顯示危險經驗有兩條路進入大腦:

一條是意識,有理智的.我們稱之為高路,它的路徑也較長.

一條是潛意識,天生的.我們稱之為低路,它的路徑較短,觸動時間也較短.

(以老鼠為例,高路要24毫秒,低陸只需要一半的時間12毫秒)

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絲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